服務熱線
-
紐約時報:為了養(yǎng)活變熱的地球,科學家利用植物表型技術培育更加的作物
發(fā)布時間: 2019-10-30 點擊次數: 1827次近期,紐約時報報道了Robert Furbank博士(澳大利亞國立大學、澳大利亞研究委員會轉化光合作用中心主任)的研究工作。
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植物生長艙(Growth Capsule)中培育的小麥品種
由于氣候變化的影響,諸如溫度升高、干旱加劇、風和降雨模式改變都在威脅農業(yè)生產,從而使*都在面臨逐漸逼近的糧食短缺危機。
Furbank博士和他領導的科研中心與相關科學家合作,瞄準了一個大膽的糧食危機解決方案:讓作物更加地傳導光合作用。
作物生理學家估計,如果植物光合效率可以提高5%,那么大部分作物的產量可以提高20%。
這對養(yǎng)活不斷增長的人口會是一個非常大的幫助。據預測,到2050年,人口會從現(xiàn)在的75億增長到100億。而科學家估計作物產量要增長70%以上才能滿足需求。
回顧歷史,得益于一系列統(tǒng)稱為綠色革命的農業(yè)革新,在1960-2010年間,糧食產量增長了175%。通過培育高產作物、改善氮肥的使用以及改良灌溉方式,農業(yè)部門避免了世界人口快速增長可能造成的性饑荒。
然而,近些年來,綠色革命的技術逐漸達到了極限,作物產量已經止步不前。據2014年糧農組織報告,三大主要谷物,水稻、小麥和玉米的年產量增長率從1960-1990年的2.19-2.95%下降到1990-2010年的0.79-1.74%。同時,現(xiàn)代農業(yè)的負面影響開始顯現(xiàn),比如溫室氣體排放、氮肥污染、土壤退化等。
除了保障耕種面積和維護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,有效的措施就是開發(fā)利用優(yōu)良的作物品種和先進的栽培技術。因此,在未來的數十年間,科學家需要培育作物新品種。這些新品種要應對更加嚴酷而變化莫測的環(huán)境條件,更少的資源——包括土地、水和肥料,同時還能獲得高產。
為了達到這一目的,農業(yè)科學家們的科研工作也迫切需要更先進的技術和儀器來支持。與之相關的工作都需要對兩方面的技術支持:
- 對復雜的植物生長環(huán)境的監(jiān)測與控制,用以模擬各種不同的環(huán)境條件來研究植物的反應;
- 大量植株的各種特征和性狀即表型(phenotyping)的鑒別與分析。
因此,現(xiàn)代植物表型研究與分析技術就應運而生。Furbank博士在研究中就使用了PSI公司提供的植物生長艙(Growth Capsule)。
Furbank博士(左)在植物生長艙中檢查培養(yǎng)的小麥
Growth Capsule植物生長艙為集裝箱式設計,方便移動運輸,無需專門的溫室或實驗室,可露天使用,多個單元可以拼疊在一起。每個單元可獨立調節(jié)環(huán)境條件,溫度、濕度、光照及CO2調控并在線監(jiān)測顯示在觸摸屏上,可以在任何地點、任何環(huán)境條件下進行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模擬實驗和植物培養(yǎng)。
同時,Furbank博士所屬的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與澳大利亞聯(lián)邦科學與工業(yè)研究組織已經與PSI公司合作建設了多套PlantScreen植物表型成像分析系統(tǒng)。
PlantScreen植物表型成像分析系統(tǒng)集植物自動傳送技術、智能LED光適應與培養(yǎng)技術、自動澆灌稱重技術、FluorCam葉綠素熒光成像技術、光譜成像技術(包括RGB、VISIR高光譜成像、SWIR高光譜成像、LWIR紅外熱成像等)等,以及根窗技術全自動根系表型觀測,高通量、無損傷、全自動、實驗觀測分析植物形態(tài)結構與生理功能形狀表型,成為表型組學與遺傳組學研究及遺傳育種機構的重要平臺,如德國IPK(Leibniz Institute of Plant Genetics and Crop Plant Research)、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(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)、荷蘭生態(tài)表型研究中心(NPEC,Wageningen University & Research,Netherlands Plant Eco-phenotyping Centre)、德國BIOP(Institute of Biochemical Plant Pathology)、澳大利亞CSIRO(Commonwealth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sation)、水稻研究所、杜邦先鋒良種公司、孟山都公司、美國合成基因公司等等。
Furbank博士已經在澳大利亞和世界各地開展了一系列不同的實驗。他說:“我認為將會有不止一種技術解決方案。我們需要在許多戰(zhàn)線上采取一致行動。”
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相關研究成果(Salesse-Smith, 2018, Nature Plants)
紐約時報原文鏈接:To Feed a Hot Planet, They’re Making More Efficient Plants